“2013年,我們在給美國卡特彼勒公司研制一款大型礦山機械用的油缸時,其中有一個產品是一個看似很簡單的桿子,我們雖然使用了最好的材料,但在使用的過程中螺母很容易脫落。無奈之下,我們找到了德國大眾的一位研究人員尋求幫助。他從同濟大學博士畢業后,在大眾公司工作將近20年只做一件事情,就是研究如何將汽車螺栓擰緊,這讓我對這家德國公司肅然起敬,我們可以想象他們的核心競爭力有多么強大!”這是江蘇恒立液壓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斌在“智造中國2017年會”工業強基分論壇上演講時的開場白。
5月17日,在江蘇常州舉行的這一會議,圍繞如何加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探討如何通過工業強基工程,助推制造強國建設,以及如何深度對接智能制造,加速企業轉型升級。
中國制造的“軟骨病”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規劃所制造業發展研究室主任邵立國直言:“我國的制造業得了‘軟骨病’,突出表現就是缺芯、少核、弱基。”
他的觀點得到了王斌的認同。據王斌介紹,在當今液壓件市場,美國絕對是航空領域的霸主,我國一飛沖天的C919大飛機,不管是液壓系統,還是主飛控、次飛控當中的液壓元件,包括相對比較簡單的液壓管道全部來自于美國公司。而在應用工業領域,德國則獨霸一方,博世集團旗下著名的力士樂公司,其液壓元件的選形樣本就高達2米。另外,在行走液壓件領域,也是美、德、日三分天下。
同樣,我國的高鐵近些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中車戚墅堰機車車輛工藝研究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文虎透露,“一些基礎性的技術依然制約著高鐵的發展,比如說緊固件,我們國家雖然有很多,但是因為產品質量的離散度非常大,所以現在高鐵上可能90%的緊固件用的還是進口件。”
根據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技術經濟研究所不久前發布的《中國產業發展報告:2017》,從創新鏈看,我國創新活動長期以來主要圍繞提高加工組裝質量和效率開展,整體上處于全球創新鏈外圍。2014年,在企業的授權專利中,發明專利為91874件,占11.9%;實用新型為497268件,占64.6%;外觀設計為181188件,占23.5%。這表明我國企業短平快式技術創新多,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少,由此導致我國重要行業的核心部件和高端精密設備嚴重依賴進口,如計算機芯片、數控裝備控制系統等核心技術,轎車發動機變速箱、工程機械液壓件等關鍵零部件,精密鑄鍛件、高端模具等重要基礎件,高分子材料、高端鋼材、高端有色金屬材料等新材料,以及數控機床、先進機器人、高端船舶等高端產品等。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中國制造2025主攻方向的智能制造,其核心零部件(高端芯片)90%以上依賴進口。
創新不足直接反映在了經濟產業的結構上。“我們的新興產業剛發展就出現了過剩,我們的機器人產業,全國有50多個機器人產業園,大部分都是組裝,核心技術沒有多少。”邵立國說。
IBM革了自己的命
“為什么有一些行業最賺錢的企業是核心零部件或者是基礎軟件的生產企業,如計算機產業的英特爾、微軟,但汽車領域最賺錢的企業卻是豐田這樣做總裝的企業?”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創新創業與中小企業研究室主任賀俊的問題耐人尋味。
據賀俊介紹,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電腦行業最賺錢的是IBM公司,那時的電腦是高度一體化的產品。后來,IBM提出了一個產品開發計劃,通過這個新的系統提高自己的產品開發速度。有趣的是,IBM投入很多錢研發了這個系統,但恰恰是這個他們認為最重要的技術,最終迫使他們逐漸遠離這個行業,由硬件轉向了軟件服務。因為新系統實現了電腦產品的高度模塊化,大量的中小企業開始進入電腦這個行業,當大量的企業都開始做零部件后,集成也就變得非常容易了,很快日本、中國臺灣的一些企業開始崛起。“因為新的開發系統,電腦行業的價值鏈發生了很大變化,由原來做集成賺錢,變成了做零部件是最賺錢的。”賀俊說。
賀俊表示,新能源汽車和燃油汽車的價值鏈組織特征非常不一樣,現在新能源汽車還在培育階段,現在最賺錢的可能是豐田這些企業,但是將來最賺錢的將不是做汽車總裝的企業,而是做電池管理或者是汽車電子控制的企業。“因為新能源汽車的模塊化程度會更高,或者說某種程度上汽車會變得和我們今天的筆記本電腦一樣。”賀俊說。
賀俊強調,美國的產業政策邏輯表明,通用技術最重要,即新材料、ICT(信息與通信技術)和生物醫藥,“它們就像土壤一樣,不管將來的新產業怎么發展,都將從這個土壤里面培育出來。美國的政策不是說要種什么花和草,而是選擇土壤,所以美國的資金投入是投向技術,而不是扶持產業”。
眾所周知,蘋果是全球聞名的創新型公司,但從2006年到2011年,蘋果的研發投入強度只有2.8%,研發投入并不是非常大。“蘋果手機幾乎所有的核心技術最初都是來自于政府,所以蘋果最擅長的不是做核心零部件的開發,而是在后來集成整合這些資源。”賀俊說。
賀俊認為,核心零部件以及整個制造業的能力要提升,絕對不是誰主導的問題,而是政府、市場、企業和大學各司其職,每個創新主體都發揮自己的作用,最后通過知識產權保護和技術市場形成一個產品體系。
工業強基要建立長效機制
圍繞工業強基,在規劃引導和頂層設計方面,工信部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工業強基的指導意見》,《中國制造2025》將工業強基工程列入五大工程之一,2016年工信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聯合發布了《工業強基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這些文件的發布為工業強基工作提供了戰略指導和政策依據。
在當天的高峰論壇上,工信部規劃司副司長宋志明介紹了我國在工業強基領域正在進行的重點工作,其中在國家安排的276個重點項目中,常州承擔了9項,成為承擔項目數量最多的地級市,為我國工業強基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表示,總的看來,我國工業鏈核心技術正在逐步突破國家戰略需求急、具有前端發展的問題。工業強基是一項具有長期性、戰略性、復雜性的技術工程,要實現技術的目標,還需要遠近結合,抓緊抓實。2017年,工業強基將繼續以企業為主體,以創新為動力,一方面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因為我國制造業規模大,全世界我們的門類最齊,不是政府安排少量的項目,突破產品、突破工藝就能解決的,需要動員產學研用各方面的力量,建立體系化、長效化的機制。同時,組織聯系一批項目和企業,在信息技術、軌道交通裝備等領域選擇36個重點方向,實施一攬子行動,組織一批重點項目。他特別強調,我國將培育一批小巨人企業,建設特色鮮明的產業集聚區。
對于如何實施工業強基戰略,邵立國提出了兩點建議:一是工業強基要重視長效機制,工業基礎需求量大,絕對不是簡單的安排幾千萬元的資金能夠解決的,因此要建立從政策安排到資金扶持到示范推廣的一體化體系。二是工業強基如何形成政策合力,政府如何支持企業,怎么樣更合理地支持企業,這需要認真思索,我們應該學習借鑒日本、美國、德國支持企業的做法,使政策既能符合WTO的要求,也能滿足我們企業的需求。
【推薦】
【分析】混凝土這樣養護,再也不用擔心
【新聞】河南省省長陳潤兒蒞臨中信重工
【業界】工程機械國產化,多一點真誠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