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_人_综合_亚洲_国产绿巨人,精品在线视频亚洲小说,丝袜亚洲另类欧美变态,高清自拍亚洲精品二区

您的位置:首頁 » 行業新聞 » 砼聞天下 » 正文
把大國重器掌握在自己手里,矢志為中國制造贏得尊嚴
把大國重器掌握在自己手里,矢志為中國制造贏得尊嚴
來源:砼商網 作者:砼商網小編 發布日期:May 2, 2018 閱讀次數:3250 收藏 打印 

為中國制造贏得尊嚴

——記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鐵建重工黨委書記、董事長劉飛香

湖南日報記者 黃利飛 鄒靖方

2008年,他來到長沙,從零開始,干起了高端地下裝備制造。我國盾構機的“逆襲”之路,由此開啟:打破壟斷、替代進口、直至走出國門“攻城略地”。

如今,他掌管的企業,生產基地從長沙、株洲,擴散到烏魯木齊、包頭、蘭州、四川隆昌等地;產品從盾構機、高速鐵路道岔,延伸到智能大型養路機械、新型軌道交通裝備……一艘從“地下”到“地上”的高端裝備制造航母,已然成形。

他,就是中國鐵建重工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飛香。

他,矢志為中國制造贏得尊嚴!

 敢為人先“霸得蠻”

 4月26日,記者來到位于長沙經開區的鐵建重工采訪。裝備車間,4臺帶著紅色大圓盤的龐然大物,引人注目。

鐵建重工掘進機綜合班班長田海乾介紹,紅色大圓盤是盾構機的“利齒”——刀盤,車間同時有5臺盾構機在裝配。

從2010年第一臺盾構機下線至今,鐵建重工共研發了7大系列、50余個規格的盾構機。

在北京軌道交通新機場線,在華電銀川集中供熱項目穿越黃河隧道等工地,鐵建重工盾構機正在大顯身手。

10年前,中國盾構機市場,還是進口貨的天下。

 “進口的盾構機,上億元一臺,貴;而且配件供應不及時,服務也跟不上。中國的高端地下裝備不能受制于人!”劉飛香介紹,自己搞工程出身,長年用國外產品沒少受氣。

 鐵建重工布局盾構機,是2008年。

 那時,國內基本沒有盾構技術基礎,鐵建重工嘗試與外企合作。但外方條件苛刻、談判艱難,劉飛香拍案而起:“談不下去,就不談了;既然要干,就自己干!”

劉飛香意識到,中國高端地下裝備自主創新已刻不容緩!

 “創業之初條件很艱苦,辦公室就是幾間臨時搭建的‘鐵皮屋’。夏天,熱得像蒸籠;冬天,凍得直打哆嗦。邊研發邊建設。”劉飛香回憶。

2010年,由鐵建重工自主研制的國產首臺復合式土壓平衡盾構機——“開路先鋒19號”,橫空出世。

 “這臺盾構機國產化率達到87%,創造了當時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盾構機的最高紀錄。”談及這一成果,劉飛香自豪難掩。

首臺盾構機“首秀”就選在家門口:參與長沙地鐵建設!

在長沙地鐵盾構機采購競標中,鐵建重工的產品憑借與長沙地鐵地層高度吻合適應,低碳、環保、噪聲小、安全性能好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務方案,比國外同等配置的產品便宜約500萬元的性價比優勢,“完勝”國外知名品牌。

原本均價在1.5億元左右的“洋盾構機”,在中國市場被迫降價30%。

 此役一炮打響,鐵建重工盾構機名聲大振,隨即在市場一騎絕塵。

 如今,鐵建重工盾構機,已連續4年占據國內市場的半壁江山;TBM(巖石隧道掘進機)和大直徑盾構機的市場占有率,達到85%以上。

 “吃得苦、霸得蠻、不怕死、耐得煩”,在鐵建重工技術總監劉在政看來,劉飛香生就了一副典型的湖南人性格。

 重視科研“技術控”

 從零起步,10年做到國內最大的高端地下裝備制造企業,鐵建重工成功秘訣何在?

 “好產品、產品好!”劉飛香回答擲地有聲。

 “好產品”,就是公司只做最有競爭力的產品。

為做到無可替代且充分掌握市場定價權,劉飛香對全員下達了硬邦邦的命令:鐵建重工只做非標產品,而且只研制能填補國內外空白的產品,產品市場占有率和科技水平必須處于國內行業前兩名。

依靠顛覆式技術創新,鐵建重工研制的數百臺盾構機,每一臺都根據項目不同的地質條件、施工要求,量身訂制。

 “產品好”,就是公司提供給用戶的都是質量性能一流產品。

 好產品、產品好,靠的是科技創新!

 國產首臺常壓換刀超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沅安號”,是常德穿越沅江隧道的“鉆地神器”,常壓換刀是其“獨門絕技”。

 以前,泥水盾構機更換刀具,工作人員需“全副武裝”在高于正常氣壓2倍以上的環境下作業;“沅安號”設置一個閘門,切斷刀盤位置與外部的聯系,工作人員得以在常壓環境下作業,避免了風險,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鐵建重工常德沅江隧道項目服務經理張克強介紹,帶壓換1把刀,需要1天;常壓換1把刀,只需40分鐘。

大直徑全斷面巖石隧道掘進機(TBM),采用液壓馬達和電機雙驅動,徹底解決了一個世界級難題——“卡機”。能夠從容應對極易塌方的“蝕變破碎帶”,讓地質條件復雜地帶“鉆山打洞”變成現實。

國產首臺鐵路大直徑盾構機,突破了自動泥漿保壓技術等關鍵技術。

全球首臺永磁電機驅動盾構機,能效等級高于國際能效超高效等級和國標2級……

鐵建重工“無往不勝”,制勝“利器”即強大的科研能力。

鐵建重工首席專家何其平介紹,劉飛香就是一個十足的“技術控”。他親自兼任公司技術中心主任,10多年來邊學邊干,醉心鉆研技術難題,已成中國地下裝備領域名符其實的“技術權威”。而為了搜羅頂尖技術人才,他更是“掘地三尺、不拘一格”。

程永亮,鐵建重工總經理。2008年進鐵建重工時,是河南一家企業的技術科長,才30歲。為了將這個在國內盾構領域嶄露頭角的年輕人收入麾下,劉飛香“三顧茅廬”,還給出了集團副總工程師的位置,讓他管理一支400多人的研發團隊。

科技創新,在鐵建重工有著不可撼動的優先地位。多年來,企業的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比重始終在5%以上,2018年達到了6%;研發人員占員工總數的比重,始終在20%以上。

如今,鐵建重工研發團隊已有1200人。在劉飛香帶領下,公司主持和參與國家科技計劃12項,累計獲得專利授權1000余件,連續4屆摘獲中國專利獎。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劉飛香建議,在湖南組建“國家地下工程智能裝備技術創新中心”,推動我國成為行業國際標準的締造者。

 思維超前“看得遠”

 10年前,鐵建重工從株洲到長沙,原本計劃建設一個盾構機維修基地,為隧道工程施工提供技術保障。

 劉飛香了解到,未來10年,我國鐵路、公路、地鐵等非開挖建設工程將達6000公里以上;而當時盾構機市場基本為國外產品占據。

 “僅地鐵建設這一塊,市場空間就大得很!”劉飛香信心篤定,決心自己制造盾構機,吃下這塊香噴噴的“大蛋糕”。

那時,國內通用工程機械市場一片紅火,有人建議鐵建重工生產挖掘機等產品。

劉飛香斷然拒絕。他對自身的優勢劣勢,心中有數。

 “工作前24年,我一直在工程施工現場,在盾構機需求側,懂工法、知道需求痛點,這對后來11年轉到產品供給側,提供了很好的經驗與參考;通用工程機械領域,需要鋪天蓋地的營銷和服務網絡,而且當時做的企業太多了,競爭已是白熱化,鐵建重工毫無優勢,只能一直做跟隨者。”

從一開始,劉飛香就立志做中國高端地下裝備制造的“領跑者”。

揚長避短,決勝千里。盾構機需求井噴之時,早有準備的鐵建重工,勢不可擋。

在不少人眼中,鐵建重工已是中國高端地下裝備的“帶頭大哥”,劉飛香已是功成名就,應該可以放慢腳步喘口氣了。

“還有好多事情要做!”劉飛香說。

目前,我國90%以上的隧道施工,仍然采用傳統人工鉆爆法。這種方式施工速度慢、安全系數低、環境污染重。

對此,鐵建重工正在打造隧道施工裝備智能機群系統,讓每一臺裝備都具有機器人特征,最終實現鉆爆法施工隧道“黑燈”“無人”作業。

2016年7月,鐵建重工長沙第二產業園區開工建設,智能化鑿巖臺車、混凝土噴射臺車等隧道施工高端裝備,先后從該園區下線。

推動中國隧道智能化施工,鐵建重工責無旁貸。

鐵建重工在高端地下裝備市場突飛猛進的同時,還在著手布局“地上”高端裝備產業。

 2017年11月,鐵建重工宣布,擬投資100億元,在長沙建設新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園,生產磁浮列車、磁浮貨運系統、懸掛式單軌列車等產品。

 ■短評

把大國重器掌握在自己手里

黃利飛

鐵建重工從零起步,經過10年發展,以顛覆式創新,擎起自主創新大旗,在高端地下裝備領域,徹底打破國外產品壟斷,從跟跑、并跑到領跑,實現了我國高端地下裝備從技術到市場在國內的全面主導。

這是一個立志“為中國制造贏得尊嚴”的企業家的情懷與夢想,這是湖湘文化敢為人先的又一生動詮釋,也是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鮮明體現。

我國的科技創新,在諸多領域已經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升級。數字時代、信息社會,完全可以通過“彎道超車”,不斷突破“大國重器”的核心技術瓶頸。

創業之時,鐵建重工沒有盾構技術基礎、缺少盾構研發人才,劉飛香自己也是這個領域的“門外漢”。為擴大“見識”,劉飛香帶隊技術團隊,將世界上最頂尖的盾構機生產廠家走了個遍。比較方知差距;知差距才有更高追求;與此同時,鐵建重工重視人才,將企業的科研創新,放在不可撼動的優先地位,依靠企業懂得隧道施工工法、了解市場需求痛點和難點的優勢,劉飛香帶領技術團隊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力氣、用真功夫,不斷取得重大突破,最終成為中國高端地下裝備的“領頭羊”。

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考察長江經濟帶時強調,真正的大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化緣是化不來的,要靠自己拼搏。

把大國重器掌握在自己手里,方能在與世界的開放融通中,領跑行業、領舞全球。

劉飛香率領的鐵建重工,為中國制造樹立了榜樣!


來源:湖南日報

注:人民網、新華網、中新網、鳳凰網、新浪網、紅網等主流網站均對本文進行了轉發

  

推薦圖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