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3D打印混凝土步行橋
造價僅為普通橋梁的三分之二
世界最大規模3D打印混凝土步行橋12日在上海智慧灣科創園落成。橋長26.3米、寬3.6米,單拱結構,遠看像座普通的景觀橋,坡度還相當陡峭,你敢上去走嗎?研發團隊“打包票”表示沒問題——他們實施打印施工前做過橋梁破壞試驗,確認該橋荷載可以“站滿行人”。
上海智慧灣科創園是3D打印博物館所在地,3D打印混凝土橋架設在園區的景觀河道上,周圍是各種由集裝箱改造而成的園區建筑,彩色又棱角分明的集裝箱建筑和水泥色的曲線形橋體形成有趣的對照。
3D打印橋由清華大學(建筑學院)—中南置地數字建筑研究中心徐衛國教授團隊設計研發,該團隊與上海智慧灣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建造。橋梁結構借取中國古代趙州橋的結構方式,以單拱結構承受荷載。設計采用三維實體建模,橋體由橋拱結構、橋欄板、橋面板三部分組成,橋欄板造型形似飄帶,橋面板采用了腦紋珊瑚形態,珊瑚紋之間的空隙填充細石子,相當耐看。
橋梁構件的打印材料都是聚乙烯纖維混凝土添加多種外加劑組成的復合材料,經過多次配比試驗和打印實驗,具有可控的流變性,滿足打印需求。這種新型混凝土材料的抗壓強度達到65兆帕,抗折強度達到15兆帕。橋內還預埋有實時監測系統——振弦式應力監控和高精度應變監控系統——能夠即時收集橋梁受力和變形狀態數據,這有助于跟蹤研究新型混凝土材料性能以及打印構件的結構力學性能。
據說這座橋挑戰了規定允許的最大坡度。“單拱結構樣式有長久的生命力,而3D打印的優勢在于能夠打印異形結構,比如流線形、曲面形結構。”徐衛國說,整體橋梁工程打印用了兩臺機器臂3D打印系統,共耗費450小時完成全部混凝土構件。相比同等規模橋梁,它的造價只有普通橋梁的三分之二。
徐衛國透露,他的團隊還將在上海寶山繼續3D打印試驗,接下來計劃在另一個產業園區建造3D打印房屋。屆時房子將在現場打印展示,而這次混凝土橋的打印是在車間完成的。
上海智慧灣科創園表示,3D混凝土打印建造方面存在許多技術瓶頸,這個領域技術研發及實際應用的競爭日益激烈,國際國內有相當多的科研機構、建造公司在開展技術攻關,但還沒有真正將這一技術用于實際工程。園區步行橋的建成,意味著這項技術從研發向實際工程應用邁出了一大步。
國內第一座3D打印樹脂景觀橋
建橋體比傳統工藝省時一倍多
歷時數月精心設計、經過上百次易稿,國內首座3D打印樹脂景觀橋終于揭開神秘面紗,11日下午在普陀區桃浦智創城中央公園落成。這是國內第一座運用3D打印技術完成的一次成型、最大跨度、多維曲面的高分子材料景觀橋。
最近上海陰雨連連,讓人們一度對這座打印橋的安裝過程擔憂起來。不過,施工方告訴記者,在制作過程中,該橋在高分子材料中加入了一定比例的玻璃纖維,這種材料具備高耐候性,可以承受長期日曬雨淋,完全能達到行業標準。
有別于傳統橋梁,這座3D打印樹脂橋呈現漂亮的三維曲面形狀,營造出自由變幻、富于動態的橋體形態。據上海建工集團副總工程師陳曉明介紹,這樣的三維曲面依靠傳統工藝是無法實現的,3D打印技術讓曾經的不可能變為可能。據了解,該橋橋體用時35天完成打印,而若用傳統工藝,則將花費兩到三個月。
立交橋、人行天橋、跨海大橋……3D打印未來在建筑領域大有用武之地。它不僅可以縮短橋梁建造周期,還能很好地還原建筑設計細節。3D打印技術的出現會不會對傳統建筑工藝帶來沖擊?陳曉明認為,兩者并不是此消彼長的關系,而是共同合作。3D打印技術的優勢領域在建筑裝飾方面,可以更好地呈現建筑的藝術性,而傳統混凝土等工藝在承重結構等方面更有優勢。
據悉,桃浦中央綠地由上海建工園林集團等單位參與承建,規劃總占地面積50公頃,其中水體總面積4.1公頃;加上滬嘉高速以北的北拓區域,總面積將達到近100公頃,建成后將成為中心城區最大的開放式公共綠地。
記者獲悉,該綠地總體景觀方案借鑒了紐約中央公園和倫敦海德公園的設計理念,融合中國傳統書法、舞蹈和太極藝術的優美動勢,通過打造綠地內連綿起伏的地形和蜿蜒動態的園路水系,形成一個連續變化、層疊展開的山水長卷和行云流水的動態空間。
這座3D打印橋在桃浦中央綠地“安家”的過程,又是一段頗為有趣的故事。據介紹,整個桃浦中央綠地內計劃建造九座橋,而這座3D打印樹脂橋起初也被設計為鋼結構,但項目方為了突出綠地的科技特色,最終決定用3D打印技術來制造橋體。
隨著這座3D打印橋的落成,作為上海重點轉型發展示范區域的桃浦地區也將迎來蛻變新生,朝著“國際創新城”目標不斷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