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質化產品的低價搏殺,低標準甚至“零首付”的購機條件,讓人瞠目結舌的新品開發速度,乃至從客戶信息到海外并購的幾近不擇手段的白熱化競爭……
近年來,亂象叢生、問題頻發一直與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高歌猛進的發展相隨相伴,特別是今年以來,外資品牌也主動介入價格戰,更是有愈演愈烈之勢。
毋庸諱言,競爭,一直是中國工程機械市場發展的主旋律,這既造就了工程機械行業十年的輝煌,同時與之伴生的惡性競爭也造成了行業的無序發展。
外資加入混戰
4月上旬,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挖掘機械分會在其網站和微信中正式發出關于中國挖掘機械行業市場不當競爭的警示函。函內提及,在中國挖掘機械行業整體環境依然嚴峻的情況下,部分領先的制造企業采取了降價、延長保修期、低首付的銷售政策,有過度競爭傾向,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增加了行業整體的經營風險,影響了中國挖掘機械行業平穩、理性、有序發展。
據一位昵稱為“工程機械大佬”的微博網友透露,此次警示函的出現與他發布的某品牌22噸新挖掘機以59.5萬元的售價推向市場的爆料有關。
在他的微博里,有該品牌挖掘機的促銷截圖,型號為LD6220D的一款挖掘機在4月份團購價僅為59.5萬元,并強調此為行業惟一的震撼價,而市場同機型同品質的價位都在83萬元左右。
記者隨后致電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挖掘機械分會,分會秘書長李宏寶稱,上述挖掘機事件并不是促使分會發出警示函的惟一原因,而是在調研過程中,分會了解到外資品牌包括卡特彼勒、小松等也都有主動降價、積極促銷等行為,從而加速了行業整體過度競爭的態勢。
在李宏寶看來,外資品牌主動加入價格戰,可能與國產工程機械品牌一度50%的市場份額有關。更重要的是,或許是這些外資品牌制造商已經意識到,經過數輪的價格戰以及高風險的銷售策略,使得國內工程機械企業發展動力不再,因而會在這一時期祭出價格這一武器,希望能給予競爭對手最后一擊。
而造成這一根源主要在于產能的嚴重過剩。2012年前的十年,是中國工程機械飛速發展的時期,尤其是2010年,在4萬億元內需政策的拉動下,一夜之間,幾乎所有工程機械企業都上馬挖掘機生產線,產能少則千臺,多則十萬臺。
然而,好景不長,當工程機械企業產能擴大以后,國內市場如夢似幻般的需求突然消失了。雖然每家工程機械企業都在努力開拓海外市場,可在全球經濟衰退的環境下,海外市場的容量也有限,產能過剩在所難免。
為了消化嚴重過剩的產能,各工程機械企業都推行了更加激進的銷售政策,比如零首付、分期付款、甚至送寶馬奔馳等,使原本就很高的財務風險變得更加難以控制,很多企業和經銷商掙扎在生死邊緣。
北京恒日集團公司董事長楊馳升形容說,目前的市場混亂局面就像是一幫瘋子帶著一幫傻子在猛打猛沖。
亟須自我救贖
安徽力源工程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兆宏認為,以前的銷售模式決定了代理商們今天正在吃自己昨天種下的苦果,所以對待這種過度競爭,已經不能只靠自律,而需要完全的杜絕。
濟南穿山甲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薛中則表示:“市場一直是處于無序競爭狀態,假如將來從60家挖掘機品牌淘汰剩下最后6家,市場就有可能有序競爭了。”他認為,無序競爭是市場走向理性狀態的必經階段,現在的問題核心是品牌太多,這是產能過剩和無序競爭的源頭。
以市場份額論成敗的惡性競爭,使得行業生態環境撲朔迷離,主機廠與主機廠之間、主機廠與配套件廠之間、主機廠和代理商之間的關系不斷惡化。而永無休止的價格戰,一次又一次的價格協調,讓所有關聯者一再陷入尷尬境地。在此情勢下,工程機械行業如何進行自我救贖呢?
早在2005年,在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的倡導下,部分行業人士發出共贏宣言,倡議“共創有序競爭環境,維護中國制造的聲譽,優質優價,共同走向國際市場”,呼吁國內工程機械企業及時將國際市場納入到企業發展戰略之中,加快海外拓展步伐。
2011年,湖南31家企業簽下工程機械行業公約,立誓遠離不正當競爭,不得指使、授意、慫恿、暗示第三方機構、個人惡意攻擊競爭對手;不得以排擠競爭對手為目的傾銷產品;不得與招標方合謀或與其他投標方串通投標,排擠競爭對手;不得搞商業賄賂;公約成員應嚴格遵守公約條款,維護湖南工程機械行業的整體利益和形象等。
這無一不表明工程機械行業在遭受重創后,一次次進行的自我救贖。但不可否認的是,如果產業不升級,結構不調整,在產能嚴重過剩的情況下,價格廝殺將不可避免。
然而,工程機械企業轉型較難。大部分中小企業技術力量不足,研發能力薄弱,難以應對新技術不斷升級和產品的結構調整;市場開拓難度大,支柱產品難以培育和發展。而在市場低迷期,行業進入下行通道時,骨干企業對兼并重組收購動力不足,這都給工程機械企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帶來了挑戰。
但只有知難而上,才能拯救自我。專家指出,只有加快結構調整、轉型升級,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企業才能在全球化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