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舉行的2014中國國際內燃機及技術裝備再制造展覽上,觀眾發現交通運輸、
工程機械、國防裝備等關乎國計民生的各個行業,內燃機都是其中的主 導動力。將失效的內燃機重新加工制造,并使各項指標不低于原機標準,內燃機再制造代表著綠色循環的方向,并形成了巨大的產業。按照工信部發布的《內燃機再制造計劃》,“十二五”末,我國內燃機再制造產業要達到300億元規模。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內燃機制造大國。‘十一五’期間,產量年平均增長約10%,累計產量約3億臺,預計‘十二五’產量將超過4億臺。”工信部節能 與綜合利用司司長高云虎透露說,將積極推動對經認定的再制造產品給予增值稅優惠政策,并盡快將從事內燃機再制造產品生產的企業納入“以舊換再”政策支持范 圍,以推動內燃機再制造加快發展。
節約能源效益明顯
在內燃機再制造展覽上,濰柴動力再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峰給筆者算了這樣一筆賬:目前濰柴動力的內燃機市場保有量約370萬臺,按照國外再制造企業的經驗,再制造發動機的產量一般為發動機社會保有量的2%至5%,以2%計算,濰柴再制造發動機的理論年產量約為7.4萬臺,可創造回收附加值26.64 億元,可節電1.073億千瓦時,產業市場規模巨大,經濟效益明顯。
“根據國內外再制造產業發展經驗,內燃機產品市場保有量大、再制造附加值高,適宜實施規模化再制造。”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葛紅如是說。
據統計,2013年我國內燃機產量達8000萬臺,社會總保有量約為3.8億臺。高云虎指出,根據內燃機大修和報廢周期測算,我國可用于再制造的廢舊內燃機存量巨大,參照國外相對成熟的再制造市場發展情況,我國的內燃機再制造產業具有很大發展潛力。
據測算,內燃機相關可再制造產品多達30余種。失效內燃機的缸體、缸蓋等關鍵零部件以及增壓器、發電機等主要配套件,多數為局部失效,通過成形、修復等再制造關鍵工藝技術,可在不改變形狀和本體材質的情況下恢復其尺寸、精度和性能。與傳統廢金屬回收利用處置方式相比,再制造能夠能回收失效產品所蘊含 附加值的70%左右;與原始制造相比,再制造可節約能源消耗80%、節約材料70%以上,降低制造成本30%至50%,還可以增加3至5倍就業崗位。
再制造產業發展迅速,作為一種獨具特色的新興產業,已經成為制造業和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云虎表示,隨著中國內燃機產量和保有量快速增長,再制造資源基礎和技術條件也日趨成熟。推動內燃機行業發展再制造,將有利于推動節能減排,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