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
中國
工程機械行業領頭羊——
中聯重科,就是湖南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的一個典范,為全國國有企業改制改革,提供了“樣本”。
全國人大代表、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混合所有制改革,其實就是一個市場化的選擇過程,誰有水平,誰就來做這個企業的管理者。”
中聯重科的實踐表明,發展、完善企業的混合所有制體制,創新是靈魂,規范是前提,民主是保障,開放是關鍵,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是企業的最終目的。
堅持體制創新為改革抓手
生產力的解放程度,取決于人的解放程度;人的解放程度,取決于體制的解放程度。混合所有制創新出一種良好的體制,最大程度地釋放人的潛力,形成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中聯重科的混合所有制變革,不僅在于實現了股權混合多元的體制,更重要的是由此建立起科學的法人治理、激勵約束并重的運行機制,從而體現出體制、治理、機制三位一體的創新。
中聯重科從研究院中孵化、在市場中白手創業,到今天已經發展成為工程機械、環境裝備、農業機械等行業的領先企業;經過持續的體制創新,已經成為股權多元化的A+H股上市公司,可以說是一家典型的混合所有制的公眾公司,高度契合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改革方向。
從1992年成立至今,中聯重科不斷創新體制機制,通過自身的股份制改造上市,母公司改制最后到整體上市,成為股權多元化的A股+H股的上市公司,最終形成了湖南省國資委管理團隊和骨干員工、戰略投資者、國際投資者和其他流通股東共同持股的混合所有制的產權結構。
“中聯重科混合所有制的確立,基于兩個主體的股權多元化改革:中聯重科自身的股份制改造和大股東建機院的科研院所改制。兩大主體的變革,交匯于大股東的整體上市,最終形成了典型的混合股權結構,不同性質的資本融合為與市場緊密掛鉤的利益共同體。”中聯重科副董事長孫昌軍說。
孫昌軍表示,“代表政府的這部分股權,可以由政府派出的國有產權代表來負責,國有產權代表并不直接參加企業的經營和決策。當一個企業有重大的發展動議時,由國資委就此做出決策,并通過國資代表進行表決。這就是一個完全市場化的機制,中聯重科現在基本做到了。”
混合所有制的體制創新讓公司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連續21年平均復合增長率超過50%,2012年銷售產值超過900億元,利稅超過120億元,位居全球工程機械第六強。
湖南省國資委持有的國有資產最高增值超過了800倍,國有股現金分紅超過12億元,極大地實現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有效地放大了國有資本的功能,實現了各種所有制資本的共同發展。
依法依規是不容動搖的鐵律
企業最大的財富,不是廠房、設備,甚至也不是技術發、資本,而是規范發展和責任擔當為企業積累的無形資產。規范運行為企業帶來無形的價值,超越了一切有形的財富。
規范是企業改革改制的第一要義。依法依規是中聯重科不容動搖的鐵律,在規范與效率的選擇上,規范始終擺在首位。
詹純新介紹說,原中聯重科母公司長沙建機院的改制方案,嚴格遵照各項法律、規章和流程,不但得到省屬國企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批準,還得到了省政府常務會議審核批準。實踐證明,改革方案符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
與此同時,中聯重科股權轉讓公開公允。按照湘國資改革函(2006)79號文要求,通過公開掛牌,管理層、員工和財務投資者受讓建機院32.1%國有股權,從而在母公司層面融入員工股和外資股,形成了多元開放的股權結構。
詹純新說,“改制總體方案形成、職工持股認購額度分配等關鍵環節,對職工完全公開,并經過了職代會審議通過,做到了民主科學,沒有出現任何不和諧的聲音。我們始終相信,凡是有利于企業長遠發展的改革,只要按國家政策規范去做,就會獲得一個好的結果?!?br />
充分保障民主 讓信息公開透明
中聯重科23年來變革力度很大,始終平穩推進,沒有出現大波大浪。對內實現充分的民主,使員工在觀念上認同,這是改革達到預期目標的一個重要因素。
詹純新表示,員工的觀念轉變需要公司引導。先要有全員觀念的轉變,后才有企業決策的民主?!皢T工一旦從理念、情感上達成認同,就會自愿與企業同行,創造性完成各自工作目標?!?br />
中聯重科首先堅持做到信息公開透明。在體制改制過程中,改制依據的文件和國家法律法規,必須要讓所有參與者了然于心,才能行使自己的投票權。
其次,職代會的作用需要充分發揮。通過多輪投票選舉產生職代會代表,職工代表充分發揮溝通橋梁作用,每一項改革決策的醞釀與形成全部交職代會表決通過。
在改制過程中,改制依據的文件和國家法律、法規、決定,供全體員工參閱,為的是讓所有利益相關者對政策法規了然于心,充分行使權利。領導班子創造一種集中“對話答疑”的形式,與員工面對面、零距離地充分交流溝通。
詹純新說,各股東之間,國內資本和境外資本之間,經營者和股東之間,彼此真的要包容。“經過改制,各方走到一起,組合成了一個家庭,在這里頭可能大家都有脾氣,都有自己的一些想法,但前提是彼此包容。在這個家庭里頭,不是憑體力、憑暴力,一定要憑你的思想、憑你的能力相互溝通。溝通得越多,智慧越會被挖掘和放大,企業發展就會順風順水。”
任重而道遠,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一項重大而長期的課題。中聯重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才形成了有利于企業持續發展的產權結構、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
2015年,中聯重科將繼續勇立行業新潮頭。據詹純新介紹,作為“一帶一路”戰略重點受益的裝備制造方面的龍頭公司,中聯重科目前已與眾多中字頭的大型
施工企業保持了緊密的合作關系,他們是建設“一帶一路”的主力軍。作為其上游設備供應商,中聯重科已做好國內、國際市場的資源整合,以便更好地跟隨他們走出去。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中聯重科將推動中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全球崛起。
中聯重科股份制改造大事記
1992年長沙建機院員工創辦中聯重科。
2000年中聯重科登陸深交所,建機院持股49.83%。
2005年建機院成為國有資本絕對控股的有限責任公司。
2006年湖南省國資委掛牌轉讓建機院32.1%的股權。
2007年建機院向中聯重科出售相關經營性資產,后者實現整體上市。
2008年建機院完成工商注銷手續。
2009年建機院所持41.86%的股票,由其股東承繼,其中省國資委直接持股24.99%。
2010年中聯重科在香港上市。
中聯重科社會公益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大愛中聯,勇擔責任”是中聯人的不懈追求。中聯重科始終秉承“企業價值源于社會”價值觀,非常重視對公益的支持,一直以來都秉持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高度重視各項公益活動,每次都率先獻出愛心。勇擔社會責任,支持公益事業作為組織發展的一部分,確保公司在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社會責任。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后,中聯重科第一時間成立抗震救災搶險隊,成為繼軍隊之后,第一支到達現場的機械化救援隊伍,并向汶川災區捐獻設備和愛心款超過3000萬元。
2010年,玉樹地震再次牽動全國人民的心弦,而中聯重科作為具有豐富救援實戰經驗的中國工程機械龍頭企業,又在第一時間緊急調集青海及周邊工程機械設備組成救援隊,同時為玉樹人民送去了最急需的生活用品、食品等各類緊缺物資。
源于中聯重科“安居樂業,融洽祥和,知書達理,生機勃勃”的企業發展愿景,2004年年初,中聯重科幫困基金管理委員會成立,救助的對象主要是:遭遇天災人禍突發困難的員工及家庭、特困員工及家庭、離退休(包括內退)特困員工及家庭。每年公司內部都會舉行兩次募捐活動,倡導所有員工積極參與,奉獻自己的愛心。與此同時,公司每年分別于下半年和上半年開展兩次大規模的救助活動,并不定期地根據突發情況救助困難員工。
該信息出自
砼商網 (
http://jgjinia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