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強調,推進“中國制造2025”的關鍵,是推進“中國‘智’造”,而中國裝備升級的突破口,就是推動裝備“走出去”。
在國內,一些
裝備制造領域的領軍企業在智能化轉型和“走出去”的布局中,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以中聯重科為例,近年來通過智能轉型和海外拓展,成功實現了信息化企業的戰略布局與國際化“走出去”樣板,成為中國裝備制造轉型的先鋒企業。
從“企業信息化”向“信息化企業”的轉型
近日,在意大利米蘭,作為裝備制造領軍者中聯重科又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企業“智造引領未來,綠色創造美好生活”的理念和魅力。
智能化轉型,是中聯重科轉型的重要戰略思路。
中聯重科首席信息官王玉坤稱:“只有通過互聯網+轉型,讓后市場服務變得更超前、更有競爭力,才能做到產品智能化。”所以從2009年起,中聯重科開始從當時最大兩個事業部——
混凝土機械公司和工程
起重機公司開始,基于SAP框架,用ERP系統對生產、采購、銷售、物流和財務進行統一管理。
王玉坤介紹,經過幾年的發展,ERP系統基本實現了對中聯重科17大事業部的全面覆蓋,將企業內部的產供銷、財務等日常運營業務統一在同一信息化系統下進行管控。為此,中聯重科每個月的產值超過幾十億元,但月結訂單成本差異平均控制在50萬元以內,月結差異最小值曾達到3萬元。僅此一項,就意味著節約了近3億元的成本。
王玉坤表示,企業正一步步從“企業信息化”向“信息化企業”邁進,促成了中聯重科成為我國裝備制造領域的兩化深度融合的示范企業。
“中聯重科下一步追求的目標是:為生產經營決策提供一線的數據支持服務,讓營銷、服務人員和所有決策者拿到第一手數據,用數據說話,驅動企業快速穩健的發展。”
從“走出去”到“走進去”的轉變
在國家宏觀戰略里,中國裝備制造業是未來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可以走出去的大產業。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頂層設計方案的正式出臺,中國裝備迎來了新的歷史時期。
作為行業領頭羊的中聯重科,其2014年報最新數據顯示,海外銷售同比增長3.88%,彰顯了全球化思維和布局所取得的成績。
作為行業里國際化的先行者和引領者,中聯重科自從2001年登陸A股后,接連收購了包括英國保路捷、意大利CIFA、德國M-TEC、荷蘭RAXTAR、意大利LADURNER在內的數家全球知名企業,快速儲備了一批世界頂端技術、成熟的研發人員和廣闊的銷售渠道,將全球化的基因融入自身。
據中聯重科相關負責人介紹,國際化的運作極大地豐富了公司的技術、產品和企業內涵,使其完成了從中國領先到國際領先的跨越。
近日,中聯重科在米蘭世博會上的亮相,其“智能化、綠色化”新風采,再一次吸引了來自全球的目光。
中聯重科海外負責人表示:“中聯重科所倡導的核心理念是‘綠色制造,美好生活’,既充分貼合了中聯重科作為‘中國制造’的佼佼者,在環境友好,生態制造的理念下對世界工程機械的發展所作出的努力和貢獻。同時,更體現了中聯‘思想構筑未來,共創美好生活’的歷史擔當和攜手世界的積極姿態。”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轉身
智能制造,是企業修煉內功、提升“軟實力”的一面;“走出去”,則是助力建設制造強國“硬”的一面。
李克強在近日的座談會上關于中國制造2025有若干新提法,他強調:工業制造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是實現發展升級的“國之重器”。
“國之重器”不但要做大,更要做強。這一點上,中聯重科堪稱典范。
在加速海外布局的同時,中聯重科持續聚焦公司商業模式轉型和智能制造需要,加速從傳統生產制造業向高端智能制造服務業的轉型升級。其中長期目標是打造“互聯、智慧、可控、安全”的一體化市場營銷和客戶服務平臺、風險管控平臺、智能研發和制造平臺、產業協同平臺、數字化決策支持平臺等五大全球整合平臺,支持集團的轉型升級,提升集團全球化運作能力。
“信息中聯、全球中聯”,代表了中聯重科智能化和國際化的戰略思路,也為其未來發展提供了光明前景。
證券分析人士稱,“中國制造2025”與“一帶一路”戰略將是未來10年重大政策紅利,將帶來多產業鏈、多行業的投資機會。“中國制造2025”不僅僅是2015年短期的主題性投資,更有其未來基本面的支撐,具有中長期投資價值。
作為裝備制造領軍企業的中聯重科,沒有“辜負”這一契機,正在努力實現從“制造”到“智造”的脫胎換骨,塑造著裝備制造企業的國際新形象。
該信息出自砼商網 (http://jgjinianc.com) 群號:461026573群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