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落實《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國發[2013]41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綠色建筑行動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13]1號)有關要求,加快推廣應用高性能混凝土,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文(建標[2014]117號)“住房城鄉建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推廣應用高性能混凝土的若干意見”,要求各級住房城鄉建設部門、
文件第一部分介紹了高性能混凝土的寬泛定義與重要意義。“高性能混凝土是滿足建設工程特定要求,采用優質常規原材料和優化配合比,通過綠色生產方式以及嚴格的施工措施制成的,具有優異的拌合物性能、力學性能、耐久性能和長期性能的混凝土”,這個定義有幾處亮點需要我們混凝土業內人士關注:1)滿足建設工程特定要求;2)采用優質常規原材料;3)綠色生產方式;4)嚴格的施工措施;5)優異的性能。
建設工程包括:一般工業與民用建筑工程、鐵路工程、核電站工程、水利大壩、海洋建筑工程、石油化工建筑、軍事工程建筑、煤炭礦山建筑工程等等,這些工程所需要的高性能混凝土都有特定的技術要求,不可能要求所有的高性能混凝土具體指標都一樣。所以,高性能混凝土只能是一個寬泛的概念,不可能也不應該把具體指標量化或統一化。也沒有必要取消高性能混凝土這個說法,高性能混凝土只是一個寬泛的概念。
采用優質常規原材料,目前優質常規原材料越來越少,問題的關鍵是怎么樣使常規的原材料優質化,比如:42.5級和52.5級的水泥除滿足國家標準外,還要求水泥標準稠度用水量小、水泥與常規混凝土外加劑適應性良好;原材料砂石采用水洗辦法降低含泥量,采用機械再加工的方法增加砂石顆粒的球型度,大幅度降低針片狀碎石含量。砂石的球型度越高,混凝土的和易性就會極大的改善及坍落度損失的速率就會降低,單方混凝土的成本也會顯著下降。目前最常用的優質摻合料是粉煤灰、礦渣微粉和硅灰。石灰石粉,作為混凝土摻合料,是一個新課題,要深入研究,形成規范后推廣使用。
綠色生產方式應該是指:無粉塵污染、低噪音生產、廢棄物零排放、運輸車輛清潔化、工廠植被綠色化,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混凝土企業。粉塵、噪聲、污水排放應分別滿足《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 4915-2004)、《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2008)、《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的要求。嚴格的施工措施,意思是嚴格混凝土施工過程控制,從澆注(含泵送施工)到振搗,多次抹面收光直至混凝土養護工作都要嚴格按照規范或工法要求進行施工。目前的預拌混凝土施工,很大程度上對“嚴格的施工措施”沒有執行到位,導致混凝土產生裂縫的現象普遍化。優異的混凝土性能,是指“混凝土具有優異的拌合物性能、力學性能、耐久性能和長期性能”,其中長期性能是指較長時間內的混凝土力學穩定性和化學穩定性。文件中的高性能混凝土的定義,為我們從業者怎么樣生產出滿足特定工程建設所需要的高性能混凝土指明了方向。
文件中提到“由于對高性能混凝土認識不足、基礎研究滯后,基本概念不統一,以及評價體系尚未建立等原因,致使高性能混凝土應用還不廣泛。”,眾所周知,預拌混凝土(含商品混凝土)在我國已經高速發展了20余年,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水利大壩、核電站工程、大中城市中最大量的工業與民用建筑都廣泛使用了預拌混凝土(含商品混凝土),混凝土中除常規材料外普遍使用了礦物摻合料和混凝土外加劑,具備了生產高性能混凝土的物質基礎條件,可以說,在當前國內所有的各類重點工程中都在使用高性能混凝土。東部沿海地區大中小城市商品混凝土普及率已經達到90%以上,中西部地區除大中城市外預拌混凝土(含商品混凝土)的普及率預計在40%-50%,高性能混凝土的應用還不十分廣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混凝土生產普遍存在強度等級偏低、綠色生產水平不高、質量控制不嚴及施工粗放等問題,制約了高性能混凝土的推廣應用”。目前,我國一般工業與民用建筑中混凝土標號為C25-C40,其中C25-C40占據了整個混凝土數量的85%以上,大部分混凝土生產企業為民營企業,技術門檻低,確實存在綠色生產水平不高、質量控制不嚴及施工粗放等問題。文件指出到“十三五”末,高性能混凝土要得到普遍應用。
文件要求:“十三五”末,C35及以上強度等級的混凝土占預拌混凝土總量50%以上。在超高層建筑和大跨度結構以及預制混凝土構件、預應力混凝土、鋼管混凝土中推廣應用C60及以上強度等級的混凝土。在基礎底板等采用大體積混凝土的部位中,推廣大摻量摻合料混凝土,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混凝土標號的普遍提高,建筑(構筑)物耐久性普遍可以提高,還可以消除建筑(構筑)物的肥梁胖柱現象,節約建筑空間。目前的鐵路、公路預制混凝土構件、預應力混凝土、鋼管混凝土中普遍使用的是C50級高強高性能混凝土。在基礎底板等采用大體積混凝土的部位中,推廣大摻量摻合料混凝土,最重要的是混凝土強度與耐久性評價指標的養護期改28d為60d或90d,特殊工程甚至180d為好,因為這些摻合料28d前幾乎不參與水泥水化,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水泥水化熱,降低水泥用量,充分利用工業廢渣,降低工程造價,由于采用低水膠比,混凝土工程耐久性可以得到充分保證。
文件要求:建立混凝土耐久性設計和評價指標體系,推廣強度與耐久性并重的混凝土結構設計理念,強化耐久性設計。“強度與耐久性并重”意味著混凝土不僅僅有較低的水膠比還有最少水泥用量的限制,充分利用混凝土摻合料的火山灰效應、形態效應和微集料效應來提高混凝土密實性,因而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和長期性。
文件還要求:建立并實施預拌混凝土綠色生產評價和標識制度,推廣綠色生產和管理技術,“十三五”末,80%攪拌站達到綠色生產一星級及以上水平,其中50%達到二星級及以上水平。這項舉措對提升我國預拌混凝土行業生產管理水平,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部分商品混凝土攪拌站將被兼并重組,管理不善嚴重虧損的企業將被淘汰,通過優勝劣汰,使全國商品混凝土行業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行業面貌渙然一新。
文件提到的工作任務:
(1)加強高性能混凝土應用基礎研究。搭建研發平臺,重點突破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控制、配合比優化設計、質量控制、耐久性指標體系、工程設計以及抗震、耐火、抗裂等關鍵技術。國內有關高校和科研院所如東南大學,同濟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江蘇建科院,河海大學,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中國建材研究院,華南理工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等等近20年來發表了數以萬計的水泥與混凝土科研論文,為我國發展推廣應用高性能混凝土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上海建工材料公司成功將C100高強高性能混凝土泵送至上海中心大廈620米新高度,創造了混凝土超高泵送新的世界紀錄。中國建筑總公司廣州東塔項目部在東塔實驗泵送了標號為C120的超高強度綠色多功能混凝土,成功將這種混凝土從首層泵送至東塔塔頂510米的高度,這都標志著中國的混凝土研究與應用技術已經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可惜的是,水泥與混凝土屬于傳統原材料,國家科技部從部委到地方科技部門對這類傳統材料的科技創新在資金上支持力度很小,特別是基層科技工作者更是沒有經費支撐,嚴重影響基礎原材料的科技進步與創新。
(2)制(修)訂高性能混凝土相關標準。編制高性能混凝土評價標準,適時修訂混凝土結構設計、施工及驗收等相關規范,完善水泥、砂石、摻合料等原材料標準,制定高性能混凝土生產和應用技術要求。高性能混凝土在不同的工程行業建設領域(如一般工業與民用建筑工程、鐵路工程、核電站工程、水利大壩、海洋建筑工程、石油化工建筑、軍事工程建筑等),具體技術要求指標肯定不一,高性能混凝土相關標準,只能是行業標準;高性能混凝土評價標準,也只能是行業標準。
(3)推動混凝土產業轉型升級。規范行業準入,推進清潔生產。制定預拌混凝土綠色生產評價和標識管理辦法,組織開展評價和標識工作。強化與聯合重組、兩化融合、淘汰落后等工作的聯動。引導并支持優勢企業創新經營業態和商業模式,實施跨行業、跨所有制聯合重組,提高生產集中度。通過政府監管和市場行為規范行業準入,推動混凝土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清潔生產,實現行業生產綠色化。
(4)推廣混凝土生產和應用先進技術。推廣骨料分級、配合比優化、試驗檢測和原材料質量控制技術,提高水泥混合材、外加劑成分檢測及質量控制能力,加大固廢消納力度,實現水泥減量化。推廣砂石、混凝土等生產裝備智能化技術,混凝土構件和部件預制裝配化技術,提升工業化水平。“加大固廢消納力度,實現水泥減量化”就要求商品混凝土公司使用42.5級和52.5級的水泥,同時大量使用磨細礦渣,粉煤灰,石灰石粉或者復合摻合料。由于國家大力推廣“混凝土構件和部件預制裝配化”來建設房屋,也就是說,用工業化的生產方式來建造房屋,是將房屋的部分或全部構件在工廠預制完成然后運輸到施工現場,將構件通過可靠的連接方式組裝而建成的房屋,在歐美及日本被稱作工業化房屋。大型商品混凝土公司自己生產混凝土構件或者輕質耐火墻板將是一個趨勢。以大中城市新建建筑為重點,突出綠色建筑、保障性住房、市政基礎設施、大型公共建筑等工程,全面推廣應用高性能混凝土。筆者認為高性能混凝土推廣的重點應該是中西部地區,尤其需要結合新農村城鎮化建設,首先針對地震高發地區大力推廣全面應用高性能混凝土,全面推廣鋼筋現澆高性能混凝土框架結構房屋建設,使汶川、玉樹和魯甸地震高發地區的悲劇不再重演。針對新農村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目前有混凝土攪拌泵送一體機已經推向了市場,并成功應用。
(5)加強混凝土質量監督管理。利用信息技術,建立混凝土生產的質量保證體系,加強施工環節的質量監管,實現混凝土及其原材料生產、儲運、施工等環節的無縫鏈接,完善質量監督機制,確保高性能混凝土質量。加強混凝土質量監督管理,關鍵是靠人,沒有高素質的技術工人,一切都無從談起。混凝土質量控制是過程控制,從原材料到攪拌到運輸到現場泵送施工,到振搗到抹面,最后到養護等等環節,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影響到混凝土的最終耐久性和長期性能。只有全面加強整條流水線上的監督監管,才能最終保證高性能混凝土質量。
總之,高性能混凝土,作為重要的綠色建材之一,其推廣應用對提高建設工程質量,降低工程全壽命周期的綜合成本,對于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行業技術進步,推進混凝土行業結構調整具有重大意義。但在推廣使用高性能混凝土的過程中,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資源環境條件和工程特點,確定本地區本行業高性能混凝土推廣應用技術發展路線,為最終全面應用高性能混凝土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