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無論在各行各業,國際化已經成為商品貿易的主流趨勢,工程機械作為主導國民經濟的工程建設的下游行業,也逐漸將產品和技術推向了世界。
在市場整體低迷的情況下,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的龍頭企業正在全球范圍內積極尋求兼并收購機會,重新調整全球產業布局,為未來行業回暖蓄力。
對于全國總產值超過6000億元的工程機械行業,行業龍頭企業家們認為,這個傳統制造業難逃產能過剩和激烈競爭,未來的行業生命力在于技術創新,而國際化將成為中國企業的新增長點。調查顯示,目前已有88.5%的被調查企業涉及國際化經營,經營形式主要有在海外設立全資公司、參加國際項目、在海外建立研發機構、在海外設立合資公司等,而81.3%的企業的國際化經營重點是雇傭本地員工。
在經濟增速和需求雙降的背景下,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已開始嘗試一條有特色的創新和國際化發展的雙重驅動模式,并期待借此打開行業未來新局面。不過,中國工程機械僅僅發展了二十年,對比動輒百年的國際頂尖企業畢竟還很年輕。
僅僅開啟國際化之路還不夠,技術過硬才是硬道理,而這恰是國內工程機械企業所要特別加強的技藝。技術創新對于國內企業來講,不僅是打開全球市場的敲門磚,也是中國行業與全球頂尖企業的差距所在。為什么行業排名第一的卡特彼勒那么牛,它的發動機技術可以超載30%,僅憑這一點我們的技術就比不了,而在國內還沒有一家工程機械企業有自己的優秀發動機。
對于尋尋覓覓中的工程機械企業而言,國際化或許是一個新的增長點,但行業產能過剩,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這些都是無法忽略的問題。黃金十年已經成往事,現實的困難、未來的挑戰依舊存在。
連續兩年多的行業低迷,究竟何時結束,目前還無法給出一個確切的時間點。眼下能做的,就是趁著國際化這股東風,實現企業自身的轉變,由生產型向“生產型+服務型”的方式轉變,此外,還要積極推廣工程機械企業融資租賃模式和經驗,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延伸擴展研發、設計、信息化服務等業務,為其他企業提供社會化服務,緊跟國際化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