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德國工程機械并沒有占據世界第一的位置,而是排在美國、日本之后,但其產品種類繁多,市場細分程度高,加之其接近80%的出口份額,“德國制造”名聲遠播海外,在全世界消費者心目中已經超越美國日本的地位。如此的魔力從何而來?為何德國工業技術能受到全球權威機構的高度評價?它是怎樣做到長盛不衰的?我們一起來為您解讀:
國家強有力政策提供基礎保障
德國在許多工業制造業技術方面持續引領世界潮流,這與德國政府對工業技術創新的長期支持密不可分。從19世紀后期到二戰后,德國政府一直在通過國家干預工業創新政策,不斷調整創新體系,建立了有效的創新成果擴散機制。
上世紀90年代至今,德國政府一直致力于積極促進大學、研究機構、企業三方在知識資源共享和工業技術擴散方面的深度合作,建立了許多技術與發展中心、科技中心、革新與技術創新中心等工業技術擴散機構。更為重要的是,德國政府還為工業的發展創造了相對穩定的商業環境,這對德國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積累非常關鍵。
重視研發投資為發展提供動力
德國一向重視工業技術研發投資,如果沒有持續的、大量的研究開發資金,也很難在當今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以企業為主體的工業研發投入的快速增長已成為德國保持工業技術競爭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即便在德國遭遇金融危機后研發投資力度也得到迅速恢復,超越其他歐盟國家。
眾所周知,德國擁有許多全球大型企業,但工程機械行業更多的是人數很少的家族式中小型企業,作為大企業的合作伙伴存在,這就決定了它們必須具有很高的專業分工水平,能夠成為大企業的長期合作伙伴,為德國工業創造出高質量的產品。它們必須不斷投資研發經費,不斷獲得最新技術才能保證長期合作。
雙軌制教育體制培養優秀人才
“德國制造”的成功離不開富有活力和高水準的技術工人,受過良好教育的高層次技術人才是這一行業最寶貴的財富,德國工程機械行業有近20萬名工程師。只有優秀的技術工程師的人力保障才能確保工程機械產業創新,進而確保國際競爭地位。在培養技術工人的過程中,德國注重推行雙軌制職業教育,即由學校和企業聯合展開職業教育。學校負責傳授理論知識,企業為學生安排到一線實習和培訓。政府對數百個職業制定畢業考核標準,以確保教學和人才質量的評判水平。在德國,一個技術工人的平均工資遠高于英、法、美、日等國,與白領階層相差無多。正是這些技術嫻熟的工人才能使德國企業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始終保持強大競爭力。
德國企業中的勞資關系相對穩定,而穩定的勞資關系對工業技術的持續創新作用很大。一般講,德國企業員工為同一家企業工作的時間很長,企業主也更愿意在員工技術培訓方面投入更多的資金。因此,相對于英國的企業來說,德國企業擁有一支數量更多、技術更嫻熟的普通技工隊伍,他們對新工業技術的領悟和推廣能力很強,成為德國工業技術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之一。
人性化創新設計擁有未來市場
德國工程機械有了政策、研發和人才的三大保障后,又在創新領域取得長足發展,這就是人性化創新。德國企業在產品設計和生產過程中注重與用戶溝通,精于細節,保證了產品的針對性和售后滿意度。在不斷提高性能的 同時,安全、環保和人性化設計也是改進產品的重點,如德國正在研發的新型混合動力挖掘機,可降低能耗40%,同時大幅減小噪音,大大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還有許多企業為機器配備高精度的燃料過濾器,從而提高使用壽命,將機械保養周期延長到5000工時,即節省保養成本又利于環境保護。人性化設計是當今工程機械的發展趨勢,也是德國工程機械企業追求的目標,例如讓駕駛座椅和操作臺360度隨意轉向,使駕駛員的視野更直觀,從而提高使用安全性。
分析完問題,我們才清晰的看到差距,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和企業要有一段很長的路繼續扎實走下去。我們應借鑒德國工程機械發展思路和經驗,追求卓越,虛心向“德國制造”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