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整機到零部件配套,從礦山開采、風電吊裝到基礎建設、災害防治等,匯聚在2021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的1450多家參展企業、近萬件展品,涵蓋工程機械產業鏈的各個環節。
如何推動產業間的聯動、融通、共贏,共同建設開放、包容、安全的全球工程機械產業新生態?在5月20日舉行的2021長沙國際工程機械產業鏈發展大會上,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科研院所、知名企業、金融機構的代表共同支招。
市場火爆之下,產業轉型升級更顯迫切
“規模大、人氣旺,參展效果比預想得要好!”不管是再次相聚長沙的“老朋友”,還是首次參會的“新朋友”,對正在舉行的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紛紛豎起大拇指。
展會盛況印證當前工程機械行業的火爆。會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陳斌介紹,在基建需求帶動以及存量設備更新需求帶動下,今年工程機械行業表現出良好的產銷態勢。一季度,挖掘機、裝載機、推土機等12種主要產品銷售全部增長,平均增長在86.5%。
“今年開局良好,但應該看到機械工業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轉型升級的道路任重道遠。”陳斌認為,堅持創新驅動戰略,通過強化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加快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盡快實現機械工業自立自強。
從統計數據來看,全國每年約60萬億元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有10萬億元的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幾乎是機械行業的產品,市場規模巨大。如何把握市場機遇?陳斌認為,加強從零部件到整機再到用戶部門的產業鏈協作,提高產業鏈與創新鏈、價值鏈的緊密融合,打好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真正形成暢通的國內大循環。
“先導式創新模式,是當下實現由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的主要途徑。”從自身發展經驗出發,山河智能裝備集團董事長何清華認為,持續創新、苦練內功,給企業帶來了差異化的發展先機。
從產業鏈發展來看,一方面,主機廠發揮核心作用,帶動配套企業的系統性完善與升級,比如采用主機企業參股的形式與政府合力引進關鍵零部件供應商落地;一方面,配套企業要保持較高的市場敏感度,主動開發性能品質更優、性價比更好的配套件,在幫助主機廠提高產品競爭力的同時,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耀南認為,工程機械裝備智能化體現在生產制造、產品應用、產品服務三個方面。新一代工程機械裝備要具備感知、處理、決策、執行等模塊,像自主作業機器人一樣獨立地活動和處理問題;成為人類友好的工作助手,通過“多機協作”“人-機合作”,將人的優勢與工程機械裝備的優勢深度結合。
“從中長期看,我國工程機械還有提升空間。”招商銀行總行研究院資深研究員楊榮成認為,這主要得益于城鎮化率不斷提升以及目前處于國際化布局前期,未來有望步入全球供應階段。當前工程機械行業競爭格局是國產品牌強勢崛起,2020年國內挖掘機市場的國產品牌達到70.7%,國產替代有望繼續推進。
湖南向打造世界一流工程機械產業集群目標前進
不久前發布的“2021年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榜單中,三一重工、中聯重科、鐵建重工、山河智能4家企業上榜,4家湖南上榜企業總銷售額超過國內其余7家上榜企業總和。
“工程機械之都”正在崛起。“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長沙工程機械產業集群存在‘集而不群’ ‘主機強配套弱’等問題。”長沙市工程機械協會常務副會長吳京生透露,2019年長沙本地配套率不足18%、湖南省內配套率不足30%。
著力推進主配協同,長沙工程機械產業鏈由市領導擔任“鏈長”,抓鏈條招商、抓集群培育、抓問題解決;四大主機企業輪流擔任“輪值會長”,初步形成集群200多家會員單位資源共享和利益共享的抱團發展態勢。2020年,長沙工程機械產業集群產業規模突破2500億元。
隨著中聯智慧產業城、三一智聯重卡等重點項目建設順利推進;長沙、岳陽、婁底、常德等地加快建設工程機械配套園區;5G、區塊鏈等新技術在行業廣泛應用,產業正向電動化、綠色化、智能化大步邁進,目前我省工程機械省內配套率逐步提升到32.2%。
湖南省工信廳總工程師黃學工表示,貫徹落實“三高四新”戰略,牢牢把握打造世界一流工程機械產業集群的總體目標,“十四五”期間我省力爭在主配協同水平提升、配套企業競爭力增強、智能制造能力提升、產業布局優化、產業生態完善等方面實現突破。比如本地配套率力爭達到50%左右,形成“一核”(長沙)、“三極”(常德、湘潭和婁底)、“多點”(郴州、衡陽等)支撐的發展格局。
發揮龍頭企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吸引優勢配套企業以及有實力的高校和研發機構參與,共同創建國家級工程機械制造業創新中心,以此作為湖南省工程機械配套產業的核心創新載體,重點解決工程機械行業“卡脖子”瓶頸和共性關鍵技術問題。
爭取到2025年,將湖南建設成為“不僅產銷規模進入世界前列,而且初步具備世界工程機械科技創新發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合作交流目的地特征”的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