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裝備制造業處于價值鏈高端和產業鏈核心環節,也是助推“一帶一路”戰略落地的主力軍。
剛剛過去的瑞士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稱:“我們還將創新對外投資合作方式,中國高鐵、核電、航空、電信等優勢行業‘走出去’,對接當地市場需求,也是在國際市場競爭中接受檢驗。我們提出‘一帶一路’建設,愿與相關國家需求相結合,合作推進。”
在中國政府一系列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舉措的推動下,對外投資初見成效,按照最新數字,我國2014年全年對外直接投資首次破千億美元,達到1029億美元,我國對外投資快于吸收外資,即將成為對外凈投資國。
去年的數據顯示,中國機械與運輸裝備出口約為6.5萬億元人民幣,機械領域達3641億美元。可以看出核電、高鐵之外,我國的高端工程裝備產業也是“走出去”的主力,并屢屢在國外攻城略地,展開收購。
梳理公開資料發現,延續去年趨勢,今年以來李克強總理屢次提及中國裝備制造“走出去”。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務院更是發布了多個相關文件,推動投資便利化。
但同時,如何更好地“走出去”、打造有核心競爭力的工程裝備產業,也是行業內關心的問題。1月22日,由中國政府網、新華社《財經國家周刊》主辦,瞭望智庫提供學術支持的文津圓桌在京舉辦,圓桌以“高端工程裝備產業“走出去”為主題,就當前中國高端工程裝備產業“走出去”的現狀和政策環境進行評估,并提出了意見和下一步政策建議。
工程裝備高端化趨勢
李東:我國裝備制造業連續4年世界第一,最近工程機械、軌道交通、核電裝備、油氣裝備都在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去年數據顯示,我國機械與運輸裝備出口約為6.5萬億元人民幣,機械領域達3641億美元。機械產品出口的結構也在改善,總體向高端發展,中低端產品高端化的趨勢明顯。
高端工程裝備產業中也遇到一些問題,主要是以下四點:
第一,原來的中低端制造業“走出去”和歐美高端產業形成不對稱競爭,隨著我國產品逐漸高端化,將直接與歐美大公司競爭,將遇到安全審查、貿易壁壘等難題。
第二,金融支持應加大力度。現在我國企業融資成本高、受匯率波動影響大等問題制約企業的發展。
第三,我國標準體系建設滯后。高端裝備標準體系要和國際標準對標、互認。在專利、知識產權方面,經常受到跨國公司制約。
第四,我們市場競爭的秩序稍顯混亂。裝備企業相互之間各自為戰,惡性競爭、低價競爭,導致海外對中國產品出現信任問題。
我有一些支持裝備制造“走出去”的建議:要在部委層面成立一個頂層設計,協調“走出去”戰略,加大對“走出去”企業的法律、金融、售后服務保障和支持。
現在國家外匯儲備能否建立支持“走出去”的機制?同時要規范“走出去”的市場秩序,避免惡性競爭,也要從長計議建立國際化人才的支持體系。
李志強:我覺得總體上要鼓勵研發。高端裝備需要高投入、高技術,必須依托大型企業集團和一支高素質的研發隊伍,同時需要龐大市場來接納產品。
而且要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我們要全面梳理現有法規、制度、標準、政策和在實踐過程中的一些操作制度,清理影響或制約高端裝備開發的一些政策、制度。我認為,政府不限制就是鼓勵和支持。
要確定科學的標準體系。標準分兩種,一種是生產標準,另外一種是應用標準,一個良好的標準體系能保障產品運行良好、可靠,同時引導裝備技術發展。
一些領域的標準缺失,比如說軌道交通體系,現在我們國家處于一個軌道交通大發展的時期,但是交通運輸部發現裝備的標準基本是空白。
李毅中:我國高端工程裝備產業“走出去”存在幾個特點:
第一,工程裝備產品出口穩步提升,產品結構由中低端趨向中高端,產品質量大幅度提升,產品系列、成套設備出口比例在上升。
第二,工程裝備制造企業海外并購迅速增長。從近年的海外并購項目中看,我國企業海外并購勢頭良好,發展迅速。
第三,以工程項目為依托,帶動了高端裝備的升級換代。以工程項目做依托,尤其是工程項目的承包勞務合資項目、投資興建項目,不僅展示了我國工程裝備的質量和性能,而且造就了一流的裝備制造企業,創建了中國品牌,工期短、投資少。
未來政府層面還應為高端工程裝備“走出去”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
第一,國家層面要制定走出去的戰略規劃和頂層設計,“走出去”是“十三五”不同于過去“十二五”、“十一五”的特點,因為我們資本輸出大于資本的引進,這從今年一系列的活動可以看出。所以國家要有一個“走出去”的戰略總體規劃。
第二是要建立相關的法律,指導企業依法行事,規避風險,建議修訂《對外貿易法》,制定《海外投資法》、《勞務輸出法》等,同時支持中介機構提供各種服務。
第三,加強改善對“走出去”企業的金融支持。國家開發銀行和進出口銀行是政策性銀行,我覺得不應該商業化,國家應該給予更多的支持。近來國家支持建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設立絲綢之路基金,企業很受鼓舞。能不能再拿一點放在進出口銀行、國家開發銀行?
第四,政府加強對企業走出去的指導。產、學、研、用相結合,機制需要改一改,更多聽取用戶和需求端的意見,加強研發的實際轉化。
商業模式轉型進行中
陳斌:工程機械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么?第一,工程機械和用戶的產能利用率和設備利用率都在下降;第二,中低端的市場存在惡性競爭,中高端市場是國內企業和外資企業競爭;第三,我國工程機械產業體系零散,難以形成整體“走出去”。
針對這三點,我提出一些建議:
清理取消現行機械行業指導目錄、國家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清理進口機械設備的稅收優惠政策,利用外資高端技術提升國內產業水平,倒逼國內企業轉型升級。
創新企業組織方式,建議工程機械行業用融資租賃的方式成立設備租賃公司,囊括工程機械企業、交通部門、施工單位等,通過模式創新避免惡性競爭。
總的來說,對于工程機械企業,要掌握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同時要允許國外企業在我國獨自經營,一視同仁,不要歧視、偏袒,形成良性競爭環境,催化企業向國際靠攏,為“走出去”搭建國際化平臺。
輿論應該更加包容,容許出錯。以特斯拉為例,特斯拉的車在美國起火了很多次,沒有報紙去指責,因為美國是一個容納創新的社會,允許失敗。國內輿論很容易陷入炒作當中,經常有國內企業在國外因客觀原因發生正常范圍內的事故時,國內出現輿論一邊倒現象。
站在微觀的角度,成功的全球化都會堅持一些原則。具體而言,做營銷,不是以一個客戶或者微觀需求來做,一定是要契合當地的經濟發展;做產品,強調產品的技術實用性,真正貼合當地市場;找好合作伙伴,單打獨斗或者說單刀赴會,很可能一敗涂地;重品牌,耐心地培養品牌。
王民:企業存在商業模式轉型、升級的問題。制造業要服務化,一切以客戶為中心。
作為企業應該專注于技術。在產業鏈中的零部件商都要投入改進,開發差異化有競爭力的產品。我們還希望國家加大對基礎產業和材料的投資,以支持行業總體競爭力的提升。
我們徐工從粗放制造向綠色制造轉變,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這里面存在產業鏈的問題。比如說融資租賃模式,我們過去不重視,如果利用得好,可以帶動二手設備的利用,拉長產業鏈。
我們工程機械產業核心零部件的基礎還比較薄弱,在行業紅火時不注意,現在都逐漸顯現出來了。工程機械企業粗放發展,中低端定位已經走到頭了,僅僅滿足國內需求和一般客戶需求的策略也走到頭了,要轉型。
就像農民種稻子一樣,工程機械行業需要一步一個腳印,更加踏實做好基礎工作,同時需要新的定位、新的思路、新的招數,謀求新的發展。
我們怎么走呢?我們結合政、產、學、研、用五方面。因為縱觀國內外要使民族產業快速發展起來,沒有政府、沒有用戶這兩端,光有產、學、研是不行的。為什么有些國家那么高的關稅?有些國家為了吸引企業投資,想了很多政策。
中國的裝備制造業要做兩件事,一是要持續不斷地把發達國家上百年走過的工業化道路走下去,不斷打造產品的可靠性,性能、質量的穩定性、舒適性、品牌的美譽度。二是要利用互聯網和智能技術迎頭趕上。所有這些努力都是我們企業的追求,國家也好,用戶也好,都希望企業拿出好的產品來。
唐修國:三一重工在混凝土方面做到了全球第一,全球混凝土行業三分之一使用三一的設備。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工程機械市場,挖掘機是工程機械的明珠。即便這樣,在走出去過程中也遇上了美國的官司。盡管實際上項目并沒有很好地解決,但是官司我們勝了,也確實改變了歐盟委員會幾十年的議事規則,現在歐盟委員會必須聽證,必須按照法律程序來走。
對于高端工業裝備產業,在三一看來,對內是所有制的融合,對外則面臨一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中國制造”的口碑問題。我們希望用好的品質來改變“中國制造”不太好的形象,樹立好的口碑。三一在思考,走出去的話,我們國家在全球經濟格局中充當什么角色?我們靠什么東西走出去?
工程機械屬于離散型智能密集制造,凡是符合這個特征的,中國一定有競爭力。離散型是什么呢?就是不太可以用資本、大規模流水線的行業,我們有很多優秀的高素質技工,具有非常大的創造力。另外,我們走出去還是要從國內開始,先要把國內市場做好。
李建友:標準體系是推動“走出去”,或者是提升市場的關鍵一環。我國標準體系的科學性和完善性和國外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我國標準體系的建設與國外不可同日而語,要改變一個游戲規則、一個標準,耗費的時間是非常長的,要公示、要修訂,需要一套程序。
關于企業商業模式轉型升級,有一個問題我想特別提出來思考。不同企業對商業模式轉型升級有不同的思考,要切合企業本身的特點來考慮。為什么呢?因為目前的現狀,中國企業過去以中低端產品占領市場,一下子都要提高到中高端產品,其中產生的產能、就業問題、裝備布局問題,企業的結構,資源配置方式的調整,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產品本身也很關鍵。行業內有好多問題,包括基礎建設、核心技術,還有重要零部件的問題。所以作為一個產品本身的結構調整,面臨著諸多問題,包括企業自身的技術研發能力及其他問題。
企業還面臨著升級的問題,即環境、用戶,要產、學、研、用結合,中國用戶大多是中低端產品的用戶,中高端產品是一部分,中低端產品是一部分,企業轉型就需要一部分企業可能向高端發展,一部分企業考慮到現有的環境問題,仍然滿足中低端需求。
在中國制定標準體系也好,商業運行模式轉型也好,都不能千篇一律一刀切。
該信息出自砼商網 (http://jgjinia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