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帶一路:推進公正、包容的國際新秩序”研討會暨課題成果發布會在京舉行。本次會議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和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共同主辦。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盧邁指出,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全球化進程止步不前的大背景下,“一帶一路”倡議順應了世界各國通過加強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的根本愿望,因此得到了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和熱烈響應。與會專家認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將對中國的對外開放、區域及世界經濟增長,乃至全球經濟治理,產生深遠和重要的影響。“一帶一路”建設需要強大的金融支持,建議從亞投行、絲路基金、債券和股票市場,以及保險體系等多方面完善“一帶一路”的金融支持體系。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張琦在專題報告中表示,“一帶一路”倡議的目標是共創和共享發展機遇,促進各國的經濟發展,為區域和世界經濟提供新動力。加強貿易投資合作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發展前景廣闊。
當前,全球經濟進入深度調整階段,隨著融入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生產網絡,“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發展趨勢較好,在推動世界經濟增長和貿易投資中作用日趨顯現。具體表現在,經濟增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復蘇乏力的全球經濟中成為新的亮點,對外貿易增速明顯快于全球平均水平,近些年這一地區引進跨境直接投資能力大幅提高,跨境直接投資凈流入增長對這一地區的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明顯加強。
張琦說,要構建適應沿線發展實際的區域貿易投資合作機制,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促進多種方式協調發展的經濟合作,如產業合作、研發創新、投資與金融合作、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建設等諸多功能性合作。二是充分發揮中國在“一帶一路”貿易投資合作中作為倡導者、推動者的積極作用。三是加快區域貿易投資關系,但由于沿線各種次區域制度化安排較多,在市場規模、開放水平、規則標準、合作領域等方面既交叉重疊、又存在不小差異,因此應該分層次逐步推進。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原院長霍建國在專題報告中表示,近兩年來,隨著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變化,“一帶一路”建設也面臨著許多潛在的困難,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第一,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給“一帶一路”建設帶來了相應的挑戰。第二,“一帶一路”沿線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亞國家和東南亞國家迫切希望中國能夠對其進行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投資建設。第三,由于“一帶一路”建設涉及的國家和地區較多,絕大部分金融服務需要多個國家的貨幣金融體系相互合作,此外還需要龐大的資金量,僅靠亞投行和絲路基金仍難以支撐。第四,國際資本市場正處于劇烈的波動階段,要在國際上通過融資支持“一帶一路”建設面臨不小困難。
對此,霍建國提出了6點建議。
第一,中國金融業的發展和服務能力的提升要適應沿線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也要提升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及中國金融業經營能力和競爭力水平。
第二,人民幣完成國際化路徑,應加快實現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的功能,并逐步加快實現人民幣作為區域化貨幣的功能轉換。應繼續擴大雙邊本幣互換,促進雙邊本幣結算,創新和擴大人民幣在跨境投資和貿易中的使用。
第三,充分發揮好亞投行信貸支持作用,應創造條件發揮好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等國家政策性金融機構的作用,同時鼓勵在上合組織銀聯體框架下擴大信貸融資規模和服務范圍。
第四,建立以絲路基金為主的信托投資體系,要加強絲路基金與亞投行、亞開行、世界銀行、國開行、中投、進出口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協同配合與互利合作。
第五,要積極探索設立“一帶一路”銀行間債券市場,繼續推進亞洲債券市場開放,促進亞洲儲蓄投資于本地區,為本地區經濟發展服務,同時加快建立人民幣債券市場,鼓勵更多的沿線國家政府和機構在香港等離岸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
第六,強化保險機構體系建設,推動政策性、商業性保險機構和養老基金加大對境外投資的支持力度,建立保險合作體系,深入調研并了解“一帶一路”建設中可能存在的各類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