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漲了,但作為主要原材料之一的預拌混凝土行業卻仍在努力堅守穩定、合理的價格。環保要求越來越高,沙石等原材料價格上漲,生產工藝要求越來越高……
“產能過剩我們可以‘自吞苦果,自身消化’,環保要求高不會影響生產,更別說會讓企業關停了。但我們很可能正在敗給自己。”11月5日,說這番話的是株洲大禹恒基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龍偉。他告訴記者,株洲市不少轉型中的預拌混凝土企業遇到了來自行業自身的最大問題——產能利用率極低,墊資額接近15億元,企業應收賬款回款率低,行業經營風險在不斷加大。
是“抱團取暖”還是“無序競爭”,生存還是毀滅?這成為一個大問題。
產能嚴重過剩背景下,一個行業如何通過自律謀求新的發展?他們將遇到哪些問題,這些問題又該如何解決?通過剖析近年來株洲市預拌混凝土行業這只艱難轉型中的“麻雀”,我們希望看到一些可供借鑒的經驗與教訓,引發更多思考。
過剩:自身“消化”難,“無序競爭”多
株洲市混凝土行業協會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株洲市共有有資質的混凝土企業20余家,年產能超1800萬立方米,遠大于目前每年約350萬立方米的市場需求。
“產能利用率僅約20%,可以說是極低,比國內及省內部分城市70%—80%的產能利用率,更是不知道低了多少。”上述協會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幾年,株洲市房地產投資開發增速放緩,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要生存下去,會越來越艱難,必須通過行業自律、自救來改變這一現狀。”
早在數年前,株洲市預拌混凝土行業就已經意識到了產能嚴重過剩背景下,所可能引發的企業關停倒閉、競爭加劇等一系列問題。但誰也沒有想到,會有這么嚴重的無序競爭。
由于市場供求失衡,在“供”明顯大于“求”的情況下,需要購買預拌混凝土的施工企業可以隨意壓低價格、拖欠應收賬款。“你送不送貨?不送有其他企業爭著送。外地還有企業排著隊等著送進來呢。”一次次地,龍偉等人遇到施工單位這樣的“刁難”,無奈在極低的回款率下,硬著頭皮開始送貨。
長此以往,行業墊資成為“標配”。“好像不能承受墊資壓力、風險,就不配在這個行業干了。即使施工單位有錢,他們也不愿意向我們及時支付貨款。”龍偉等人的無奈,導致了目前株洲市混凝土行業超高的墊資風險:據市混凝土行業協會的初步統計,上述20余家企業墊資額目前已近15億元,這已超過了行業約13億的年產值。
自救:遏制產能無序擴張,順應環保要求
近年來,隨著環保督查、超限整治越來越嚴,混凝土產品安全標準不斷提高,和其他許多行業一樣,混凝土企業也不得不主動轉型,不斷提高環保生產標準、不斷提高產品質量。這也必然導致了企業生產成本不斷提高。
去年,株洲市住建部門開始在混凝土質量管理工作中引入“黑匣子”和無線傳輸技術,實行對攪拌投料數據進行實時采集上傳,確保混凝土質量安全。“這對我們生產企業而言,等于是裝了一個全天候的質量監測裝置,可以有效確保混凝土在生產、運輸以及澆注階段的生產安全及質量安全。”龍偉告訴記者,大多數企業支持這一做法,“質量要求是大勢所趨,我們只能順應這一要求,絕不弄虛作假,絕不以降低原材料、偷工減料等方式來生產劣質的混凝土。”
目前,湖南銀力混凝土有限公司正在進行搬遷改造,“數百萬的投入主要是為了提高環保生產標準,滿足環保要求。”銀力公司總經理朱躍飛告訴記者,在當前大環境下,環保生產已經成為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適應環保要求成為企業長期健康發展的基本條件,他們對此并無怨言。
“整體來看,越來越高的環保要求、生產質量要求,實際并未對行業帶來負面影響。”上述行業協會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上游沙石廠的不斷減少,沙石等混凝土原材料的價格一直在漲,這雖然一定程度上讓預拌混凝土價格有所上漲,“但我們混凝土的漲價幅度遠沒有沙石等的漲價幅度大。因為如果沒有墊資風險,即使維持這個價格,企業要生存下去也不難。”
然而,在高額墊資風險及壓力下,一部分人還是坐不住了,部分混凝土企業為了自身資金鏈不斷裂,確保生產不停,在艱難求生中,開始選擇“惡意”降價,低價銷售產品。
陣痛:最卑微的轉型者
根據約定俗成的行規,混凝土企業在提供產品給施工單位前,會簽訂供貨合同,并明確約定各個時間節點的付款比例。
“一般約定當房屋建到多少層時,支付一定比例的貨款,剩余貨款也會約定支付時間。”朱躍飛告訴記者,實際情況是,施工單位違約率極高,“有些項目甚至房子已經建好了,貨款也沒有根據合同支付,甚至有全額拖欠的。”
龍偉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比如400元每立方米的混凝土,有些混凝土企業為了確保生產不停、回流部分資金,忍痛以360元每立方米的價格銷售1萬立方米,以收到360萬賬款中的5、6成。
“在環保要求、生產要求、質量要求越來越高,行業利潤已經極低的情況下,仍盲目墊資,低價銷售產品,此舉只會不斷加大行業壓力,讓墊資風險不斷加碼。”龍偉等人認為,行業墊資風險不斷加大,不僅會影響到株洲混凝土行業的健康發展,也可能導致施工單位尤其是部分中小施工單位負債率過高,一旦他們的資金鏈出現斷裂,甚至將影響房地產市場發展。
不少行業內人士一直有疑惑:為何同為建筑主材的鋼材等原材料供應商,可以享受月結月清的付款方式,且鮮有拖欠,而混凝土企業卻成了“沒人要的孩子”,可以隨意拖欠賬款。
當然可以訴諸法律,但本市多位混凝土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耗不起的時間和高昂的訴訟成本,常常讓他們在選擇起訴時“望而卻步”,“有些官司打下來,勝訴了,依然好幾年拿不到錢。”朱躍飛告訴記者。
出路:遏制低價競爭,抱團破除“行業陳規”
據了解,混凝土行業內墊資額高企現象此前也在省內其他地市出現過,但經過一段艱難的陣痛期,這樣的現象已越來越少。“長沙、湘潭等地的混凝土企業墊資額越來越少,企業壓力及經營風險基本被化解,而我們卻仍在不斷墊資。”上述行業協會負責人告訴記者。
株洲市的混凝土企業實際一直在尋求改變,“去年以來,協會已經組織開過幾次會了,一直希望能夠達成破除行業墊資陋規,更好規范行業發展的一致意見,但效果卻并不明顯。”上述協會負責人告訴記者,即便如此,大多數混凝土企業仍希望能徹底改變當前現狀:逐漸提高回款率,逐漸消解已然高企的墊資風險,讓混凝土行業更好服務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
一個可能的轉機是,隨著房價上漲,房地產投資的增長,開發商的資金壓力實際在縮小,施工單位基本可以如期從開發商處拿到工程款,如果可能,混凝土企業希望施工單位能“打破陳規”,及時支付他們貨款。這不僅事關混凝土企業墊資風險能否消解,也事關整個房地產市場的發展。
經歷長時間的高速甚至無序的發展后,不少行業遇到了發展瓶頸:產能過剩,轉型乏力。既要消解過剩產能,又要在轉型發展中謀求新的利益,這是一道艱難的考題,單憑一家、兩家企業發力,始終難成大勢。
筆者認為,產能過剩行業要轉型,行業內部必須首先破除陳規,抱團尋求規范發展。只有規范起來,行業發展的前景才能更加明朗,轉型期間的陣痛才能來得更加有價值,去得也更快。
行業轉型更多是市場行為,在產能過剩行業轉型過程中,行業協會商會需進一步發揮力量,政府相關部門應該積極支持、引導行業協會商會規范行業發展,企業應該在協會商會的引導下,站在大局考慮,積極融入轉型發展大潮。
惟其如此,轉型才能轉出一片新天地。
【推薦】
【資訊】行業標準《混凝土用機械錨栓》JG/T 160-2017發布
【專題】貫徹“技術領先、用不毀” 提升道路機械技術創新能力
【展會】第九屆水泥混凝土國際會議在武漢成功舉行
【分析】解決混凝土施工過程中隨意加水的根本措施!